大多數(shù)害怕上臺演講的人,究其根由就是怕出丑而已。
更嚴重的說法就是自卑。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說: 所有的人都是自卑的,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對自卑的超越。
自卑,就是自我評價過低,自己瞧不起自己,自己不如人的感覺,擔心自己笨拙,對自己價值的懷疑,是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(tài)。同時自卑常常會以一種消極防御的形式表現(xiàn)出來,如自欺欺人、焦慮緊張、不安嫉妒、猜疑、羞怯、孤僻、遷怒等。
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。人對成功的追求,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成功來不斷消除內心的自卑感。
但在這個過程中,有些人因為不斷地失敗而變得極度自卑,最后患上“自卑情結”;也有人走向另一極, 通過對成功不擇手段地追求,而變得極度自信,但這種被稱為“優(yōu)越情結”的狀態(tài)其實只是對內心自卑的掩飾。
極度自卑自然不妥,但適度的自卑卻能夠給人帶來行動的勇氣和動力。
要超越自卑,首先我們要敢于坦然地承認自卑。當我們了解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之后,我們不妨坦然地承認,進而深入地反省我們的自卑。然后在自己身上發(fā)現(xiàn)特質、獨一、不同性,相信自己有其獨特性,才可以找到內心的安全感。
除了阿德勒說的自卑與超越外,社會學家?guī)炖€提出了鏡中我理論,來說明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與機制。
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,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。
人們總是在想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。他人的姿態(tài)就如同一面鏡子,從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。
當然,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動態(tài)的過程,當其基本形成之后,自我意識也會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、變化。
所以演講其實是一個打破和重塑鏡中我的過程,第一次、第二次,你漸漸習慣站在舞臺上,展現(xiàn)自己的出色一面,你也漸漸把在這種習慣融入你的生活中,從而變得越來越好。
出丑這是一個主觀恐懼,就像尷尬一樣。你自己體會到尷尬的時候,其實基本上沒有人能與你感同身受。所以放下自己為自己戴上的枷鎖,勇敢說出來吧!
以上就是成都思訓家演講口才培訓學校為您提供我們?yōu)槭裁磁鲁龀蟮娜績热荩鄡热菡堖M入拓展訓練欄目 查看